以链条勾勒理想,用色彩描绘现实

中国儿童领域民间公益图谱

首页 | 故事 | 解读 | 远景 | 出售

本图谱的设计制作、更新维护,Web版的技术搭建、程序开发均由名下独立完成,依托所属机构彩蝶计划对外发布。

初心

我是一个活在现实中的追梦人。

因为深藏内心的社会理想而踏入公益圈,自知生存不易、时光如金,不可辜负,所以理性多于感性。

2008年伊始即开始试图了解儿童领域的公益现状,想要寻到与自身优势匹配的空白点;512地震的发生,让还在门外观望的我一下子踏进了公益圈,行动和摸索相伴而行;忙乱的灾区工作虽然充实,但终不是常态。我常常思索,未来该去往哪里?寻到的答案是:专注的做一些专业的小事。

2009年8月,在公益项目北京交流展示会上,第一次窥见中国民间公益的样貌,给我极大的触动——领域分布、资源分配极不均衡;毫无行业链条,机构与机构之间要么极度相似要么毫无关联,除了竞争有限的资源,合作只能是说说而已;公众对于公益组织多样性和专业性的认知不足,导致捐赠行为缺乏更多选择,与此同时专业化组织及全职公益人生存艰难。

而就儿童领域而言,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长为独立的个体,不同年龄、不同地域、不同处境,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,如何勾勒出整个链条,让每一个需求都被看到(并且都有机构专注的回应)?如何描绘出现实,让资源(公益人才及捐赠)分配更加合理?

这就是我制作这份图谱的初心。

2011年12月16日,《中国儿童领域民间公益图谱》第一版在广州教育公益年会上首发,幸得诸多朋友喜欢,又陆续推出新版,最近一个版本是2013年在西安教育公益年会上发布的年会特别版。

新版

2013年彩蝶开始转变发展思路,从传统筹款方式(漫天撒网)转变为年度资助人招募(社群经营)。

2014年告别城市,开始了京郊的山居生活,耕地种菜、捡柴烧火,这一住就是四年。

工作重心和生活状态的改变让我逐渐远离了公益圈,这也是2013年之后未能推出新版图谱的原因。

在这期间,尽管有十几家基金会、机构联系希望推出新版,但因为对公益圈发展近况了解较少,每次想要动手,总觉信息收集工程浩大,不了了之。

直到今年,重新考虑此事,竟然顿悟——做好这张图谱,首要在于能否深切的理解和关注儿童,尤其是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的儿童,其次才是对目前公益圈的了解。

如此转念,障碍全无,因为尽管远离公益圈,但我却从未停止对社会变革的关注,从未停止对身处其中的儿童境遇的关注,况且已身为人父,关注更甚于从前。

而近几年频频出现的校园欺凌、虐童、性侵等事件,更让我感到图谱的必要和价值(新版增加少伤害、看世界两大需求点)。

于是,就有了你所看到的新图谱(2018版),新版有三大亮点:

  • ☑重建整个图谱的内在逻辑
  • ☑大幅度的增订节点和案例
  • ☑推出网络版,欲使每一个节点具备发起讨论、分享创想、催化行动的功能。